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9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262/R
邮发代号: 42-16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美国CA千种表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3949
- 国内刊号:43-1262/R
- 出版周期:月刊
-
高表达整合素连接激酶促进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高表达整合素连接激酶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表达整合素连接激酶的腺病毒转染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其在脐静脉内皮细胞中高表达.采用噻唑蓝法、流式细胞术、EDU法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blot检测脐静脉内皮细胞蛋白激酶B(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及其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脐静脉内皮细胞高表达后,噻唑蓝法、流式细胞术......
作者:方春梅;白剑;蒋春英;叶家欣;谢俊;李巧玲;徐标 刊期: 2012- 06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sST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sST2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12h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sST2浓度,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sST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sST2水平随着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增高而逐渐......
作者:毛雅晶;凌琳;叶家欣;谢峻;曹巧兰;徐标 刊期: 2012- 06
-
临床路径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梗死心肌的再灌注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实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路径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随机选择100例同期未实施临床路径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目标时间内完成球囊扩张的比例、术中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3级血流获得率及术......
作者:李忠红;王丽丽;刘强;曹倩;罗颖;田芳;耿庆山 刊期: 2012- 06
-
川崎病患儿连接蛋白37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研究连接蛋白37(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与川崎病发病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5例川崎病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川崎病组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位点CC、TC、TT基因型分布和C、T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李卓颖;黄麟;杨作成;江杰;黄利华 刊期: 2012- 06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高血压病患者共146例,根据Hcy的四分位间距水平分成四组,同时根据BaPWV≥1400cm/s为异常界值,分成BaPWV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Hcy,测定双侧BaPWV.结果Hcy与年龄、吸烟史、收缩压(SBP)、脉压(PP......
作者:石蕊;姜铁民;赵季红;董彦;李东霞;李玉明 刊期: 2012- 06
-
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5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斑块高分辨率MRI检查,根据斑块影像学特征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PO和PAPP-A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组血清MPO和PAPP-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或P<0.01).不稳定性斑块未破裂组血清MPO水......
作者:韩锟;贾宁;闵连秋 刊期: 2012- 06
-
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压正常高值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关系.方法选择理想血压者100例,血压正常高值者105例,高血压患者11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计算三组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并测定TNF-a水平.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组TNF-a水平、24h、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负荷高于理想血压组,低于高血压组(P<0.01).血压正常高值组24h、白昼及夜间血压变异性高于理想......
作者:李俊;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王舒健 刊期: 2012- 06
-
心脏康复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体能恢复及不良情绪改善
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及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心脏外科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康复组在上述基础同时给予运动训练及心理干预.于术前、术后15天对入选患者进行6min步行实验(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5天康复组患者6MWT......
作者:马跃文;刘畅;朱佳琪;何曼 刊期: 2012- 06
-
微小RNA: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调控因子
微小RNA(miRNAs)是短的大约19-22个核苷酸长的非编码RNA,它具有调节多种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miRNA存在于人类血液中,血液中的miRNA可能成为诊断疾病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急性心肌梗死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早期正确的诊断可以确保立即开始再灌注治疗,从而减少死亡率.对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浆中miRNA水平,可发现miRNA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组明显升高.......
作者:娄宇 刊期: 2012- 06
-
脂蛋白(a)异质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脂蛋白(a)是一个与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但脂蛋白(a)本身的异质性使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也因此成为医学上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脂蛋白(a)的异质性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脂蛋白(a)的致病机制做一些参考.......
作者:张晓磊;冯玥;安星兰;李玉花;Lu Mason 刊期: 2012- 06
动态资讯
- 1 踝臂指数与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热休克蛋白47的表达及其与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鼠血清硫化氢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 4 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 5 脑血管疾病合并痛风15例
- 6 防治血管钙化,依然任重道远
-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ARAS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研究
- 8 冠心病及等危症住院患者踝臂指数及下肢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调查
- 9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的影响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 10 脂蛋白(a)免疫复合物对U93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其抑制物的作用
- 11 Hoechst 33342与DAPI标记细胞核对胞内活性氧检测效果的比较
- 12 老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13 Idol:一个新的通过转录后途径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蛋白
- 14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纪事(十一)
- 15 同型半胱氨酸对巨噬细胞CD147表达的影响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 16 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对血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影响
- 1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 18 不同性别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19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游离脂肪酸的变化
- 20 磷脂转运蛋白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中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