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9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262/R
邮发代号: 42-16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美国CA千种表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3949
- 国内刊号:43-1262/R
- 出版周期:月刊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介导小鼠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
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
作者:尹扬光;黄岚;赵晓辉;于世勇;方玉强;赵景红;崔斌 刊期: 2007- 01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R4趋化THP-1细胞迁移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单核细胞趋化作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趋化单核细胞的影响及其对THP-1细胞表达CXCR4的影响.方法用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XCR4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XCR4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THP-1细胞CXCR4表达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结果基......
作者:吕运成;王佐;危当恒;姜志胜;万炜;李国华;童中艺;王贵学 刊期: 2007- 01
-
培哚普利与氯沙坦对肾组织一氧化氮浓度及结构的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对肾脏的影响,探讨两者对高血压肾的保护机制.方法以高血压鼠非治疗组、培哚普利治疗组、氯沙坦治疗组和正常血压鼠为对象,测量其血压、肾一氧化氮浓度、尿蛋白等指标并观察血管内皮和肾小球结构.结果3月龄高血压鼠电镜下可见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肾一氧化氮浓度下降、尿蛋白增高,8月龄高血压鼠血管内皮和肾小球均有损害(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肥大),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血管内皮、......
作者:吴峻;肖云;何兆初;曾昭华;区碧如;苏楠 刊期: 2007- 01
-
络脉舒通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目的探讨络脉疏通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择ST段抬高的并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处理组给予常规药物+络脉疏通治疗,疗程2周.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时检测二维超声心动图,并观测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律......
作者:杨大成;陈玉国;徐峰;张运;吕瑞娟;李瑞建;孙袆 刊期: 2007- 01
-
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钠尿肽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的水平.随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肌梗死新发或再发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肌钙蛋白T、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可独立预测非ST段抬高急......
作者:胡文志;孙烈;杨季明;洪梅;蒋振忠;杨富;张博晴;周海波 刊期: 2007- 01
-
肥胖儿童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比较肥胖和非肥胖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肥胖对儿童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51例肥胖儿童和32例非肥胖儿童常规进行24h动态血压测定,检测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大的腹膜前脂肪厚度和小的皮下脂肪厚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血清抵抗素、脂联素......
作者:刘蕴玲;梁红日;程慧玲;聂玮 刊期: 2007- 01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放射免疫均相竞争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一氧化氮水平(63.41±27.68μmol/L)明显低于健康......
作者:王国付;钦光跃;吴健;吴金彦;顾亮 刊期: 2007- 01
-
小凹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小凹蛋白是构成小凹的标志性蛋白,它们以烧瓶状的内陷形式广泛连接在各细胞质膜上.在多种疾病中均发现存在小凹蛋白的异常,它的突变和缺失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其中包括了冠心病、心肌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等心血管疾病.本文简要概述小凹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李瑛;让蔚清;廖端芳 刊期: 2007- 01
-
B类I型清道夫受体与胆固醇的双向转运
B类I型清道夫受体是一种细胞膜的糖蛋白,具有广泛的配基识别谱,在多种组织中高度表达.它是一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高亲和力受体,在细胞水平上介导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摄取胆固醇酯.在介导游离胆固醇的双向转运,参与动脉壁胆固醇的清除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孙琳;冯惊涛;易光辉 刊期: 2007- 01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基因变异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的活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组分密切相关.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基因变异可能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γ、δ三个亚型的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混合型高脂血症及肥胖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资料,以期加强对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的认识,指导代谢综合征基因变异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李东宝;华琦 刊期: 2007- 01
动态资讯
- 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心肌梗死后冠状血管新生及血管结构的影响
- 2 ATP结合盒转运体A1介导细胞胆固醇流出及新生盘状高密度脂蛋白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3 趋化因子CX3C受体1基因rs3732378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 4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血管加压素和脑钠尿肽的关系
- 5 间歇性碱刺激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环钙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6 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在糖尿病ApoE-/-小鼠内膜钙化中的作用
- 7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表达变化
- 8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下调Rab4表达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自噬
- 9 低密度脂蛋白不同亚组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不同影响
- 10 丹参酮ⅡA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TIMP-1的影响
- 11 载脂蛋白C3基因多态性与男性超重及肥胖的关系
- 12 上海市程桥社区高血压患者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13 冠心病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
- 14 黄芪甲甙对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抗氧化作用
- 15 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16 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
- 17 解除大鼠腹主动脉缩窄逆转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观察
- 18 维吾尔族、汉族载脂蛋白B基因EcoR I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关系
- 19 二苯乙烯苷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和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 20 闽东地区畲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