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9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262/R
邮发代号: 42-16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美国CA千种表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3949
- 国内刊号:43-1262/R
- 出版周期:月刊
-
川芎嗪联合左旋精氨酸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心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用左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治疗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左旋精氨酸治疗组(D组)和心肌缺血-再灌注+川芎嗪+左旋精氨酸治疗组(E组).观察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Ca2+浓度、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和能......
作者:王万铁;王方岩;王卫;许涛;潘雪蓉;谢克俭;方周奚 刊期: 2006- 11
-
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目的研究RNA干扰沉默生存素基因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Wistar大鼠48只,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空载体组、shRNA对照组、shRNA组,施加不同的处理因素,在移植1、2周取材.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存素基因的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生存素基因的蛋白产物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生存素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TUNEL......
作者:胡新华;张宏伟;张强;张志深;杨军 刊期: 2006- 11
-
赛格列酮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上调
目的研究赛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上调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赛格列酮(0.1μmol/L、1μmol/L、10μmol/L和100μmol/L)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h,再与10-7mmol/L血管紧张素Ⅱ共孵育12h.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
作者:丁月霞;钟谮;孙劼;刘启才;刘世明 刊期: 2006- 11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通过体内外血管生成实验证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为实验对象,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量化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体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用后基底膜类似物栓子......
作者:蔡施霞;余细勇;林秋雄;单志新;符永恒 刊期: 2006- 11
-
血清雄激素水平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研究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变化,以及血清雄激素对血清脂蛋白、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探讨血清雄激素水平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男性冠心病病人91例(冠心病组),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n=30)、两支病变组(n=33)和三支病变组(n=28),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男性43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病例均测定血清总睾酮、游离睾酮、去......
作者:王立真;徐忠;蔡尚郎 刊期: 2006- 11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顺应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顺应性的关系.方法对6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9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电泳判断基因型及测序,并测定颈动脉-桡动脉脉搏波速度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结果高血压组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5%比20.6%及48.7%比42.4%,P=0.......
作者:邢绣荣;华琦;杨峥;刘荣坤 刊期: 2006- 11
-
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干预能缓解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58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药物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0例,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用辛伐他汀(每晚20mg)和肠溶阿司匹林(每天75mg).对照组78例,仅给予控制血糖.共随访3年,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2、3年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内径、颈......
作者:彭化生;孙翠云;刘美华 刊期: 2006- 11
-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6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予裸支架植入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的前6个月两组均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6个月,6个月后对照组只应用阿司匹林,试验组继续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6个月(其他冠心病基础用药一致).分别于治疗6个月、12个月采用肱动脉超声和上臂反应性充血试验的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肱动脉舒张期内径、平均......
作者:张焕轶;周发展;王伯松;王咏梅;李惠娟;尹鲁骅 刊期: 2006- 11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氧化产物升高的机制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丙二醛的水平来探讨氧化应激损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入选73例急性心肌梗死(46例择期和27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21例非冠心病患者,均经造影证实.于入院即刻、24h和48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硫代巴比妥酸光度法测定丙二醛浓度.结果晚期蛋白氧化产物浓度在急性......
作者:冯毅;王积慧;沈成兴;马根山 刊期: 2006- 11
-
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证据显示,燃烧的烟草产生的气体和焦油微粒毒素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急反应、脂质代谢紊乱、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改变以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这一过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对烟草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进行阐述,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作者:冯民;张梅;张运 刊期: 2006- 11
动态资讯
- 1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调控同型半胱氨酸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
-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 3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新研究进展
- 4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 5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化应激与Fas/FasL系统的关系
- 6 冠状动脉分流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 7 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
- 8 阿托伐他汀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对NF-κB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
- 9 内皮祖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 10 冠心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改变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11 阿米洛利抑制载脂蛋白A1诱导小鼠巨噬细胞ABCA1的降解
- 12 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 13 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重组腺病毒对同型半胱氨酸致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拮抗作用
- 14 氨氯地平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 15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Nε-羧甲基赖氨酸含量的变化
- 16 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转运蛋白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 17 百令胶囊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8 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肾素活性的变化
- 19 残粒脂蛋白经脂肪细胞发挥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20 T型钙通道拮抗剂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