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9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262/R
邮发代号: 42-16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美国CA千种表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3949
- 国内刊号:43-1262/R
- 出版周期:月刊
-
恒磁场对糖基化终产物作用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对糖基化终产物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糖孵育法制备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实验分为6组,即对照组、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100μg/L)组及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不同强度(1×10-4T、5×10-4T、10×10-4T、20×10-4T)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培养及磁场作用24h后......
作者:程何祥;周廉;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张荣庆;于振涛;李争显 刊期: 2005- 05
-
亲环素A在巨噬细胞荷脂过程中的影响
目的观察胆固醇转运复合物中关键蛋白亲环素A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荷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内胆固醇蓄积的关系,进而分析亲环素A在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75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RAW264.7细胞共同孵育,建立巨噬细胞荷脂化模型;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亲环素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75mg/L氧化型......
作者:涂剑;严鹏科;王北冰;曹轩;王蓉蓉;廖端芳 刊期: 2005- 05
-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16);②对照组(n=16);③补阳还五汤组(n=16).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48h后干湿重法测定缺血脑组织含水量,经股静脉注射伊文思蓝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取缺血脑组织提取总RNA和蛋白质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杂交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
作者:王新高;童萼塘;孙圣刚 刊期: 2005- 05
-
藻酸双酯钠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的干预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藻酸双酯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经大鼠颈内动脉将一线栓插入右侧大脑中动脉1.5h后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在再灌前30min或再灌注后5h经腹腔给予相同剂量的藻酸双酯钠.流式细胞术测定受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凋亡率,同时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藻酸双酯钠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相应的藻酸双酯......
作者:游咏;杨期东;谢红炬;廖端芳;张岳峰 刊期: 2005- 05
-
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拉西地平、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载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5.26×10-5mmol/L、1.58×10-4mmol/L、3.16×10-4mmol/L)和氨氯地平(5.26×10-6mmol/L、1.58×10-5m......
作者:刘海宁;张兴华;耿庆信 刊期: 2005- 05
-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果糖饲料诱导SD大鼠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并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4周后分别用与不用罗格列酮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8周末测定各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的含量及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模型组收缩压、血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均高于对照组;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对......
作者:凌宏艳;胡必利;奉水东;周寿红;何剑琴;杨丝丝;胡弼 刊期: 2005- 05
-
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目的观察不同吸烟量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初步探讨吸烟导致脑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短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小量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正常对照组及非吸烟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极少,余各组有不同程度表达,且与对照......
作者:刘菲;柳忠兰;刘淑杰 刊期: 2005- 05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
目的建立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示踪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绿色荧光蛋白在基因转染12h后开始表达,48~72h达高峰,并在1周内有较强的表达,以后逐渐减弱,4周左右仍有少量表达,转染效率与质粒、脂质体的浓度有关,外缘基因导入后不影响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作者:蒋文慧;马爱群;王亭忠;董安平;赵晓鸽;许正云;耿涛;郑小璞 刊期: 2005- 05
-
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与游离脂肪酸表达的关系
目的以糖尿病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单纯高血糖是否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游离脂肪酸在糖尿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抽血化验游离脂肪酸、血脂和血糖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炎症介质表达.结果实验第3个月时光镜下可见动脉血管壁局限增厚,可观察到泡沫细胞;第5个月时已形成脂纹.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
作者:王宁;谢自敬;阿布力克木·吐尔地;李新岩;卢雪玲 刊期: 2005- 05
-
主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的增龄变化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活性,探讨老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变化.方法取三组Wistar大鼠(分别为1月龄、6月龄、20月龄各20只)主动脉用酶消化法获得单个平滑肌细胞.以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活性,记录不同钳制电压下单通道电流的平均开放时间、平均关闭时间、平均开放概率、电流幅值,并绘制成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对比各月龄组Wistar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
作者:罗兴林;李秀芹;杨艳 刊期: 2005- 05
动态资讯
- 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内皮化的预测价值
- 2 溶血磷脂酰胆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3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结构的影响
- 4 NLRP3炎性小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5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大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 6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的关系
- 7 急性高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8 NOD1/RIP2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炎性活化的作用
- 9 含氢饱和生理盐水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迟发性脑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 10 氧化型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血单核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 11 血管钙化中成骨样细胞来源及其转化的研究进展
- 12 血小板活化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 13 干扰Sestrin2表达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14 高血压病患者舌下络脉的对照观察
- 15 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 16 第十二届国际生物流变学大会暨第五届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大会
- 17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 18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 19 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Ⅱ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 载脂蛋白M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