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出版部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39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3-1262/R

邮发代号: 42-165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93

出版地区 湖南

出版地区 湖南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美国CA千种表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南华大学
  • 国际刊号:1007-3949
  • 国内刊号:43-1262/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美国CA千种表期刊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年第3期文章
  •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表达、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基质的变化和相关酶类的表达、细胞膜受体的表达、粘附分子的表达、原癌和抗癌基因表达与基因调控,阐述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基因治疗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病因治疗问题.......

    作者:门保忠;周定标;石怀银 刊期: 2004- 03

  • 小凹蛋白1-小凹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为观察小凹蛋白1和小凹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本文用WesternBlot、小凹蛋白1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及氚标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观察到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活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抑制小凹蛋白1表达.小凹蛋白1反义寡核苷酸处理可增强血管紧张素Ⅱ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抑制剂PD98059和小凹结......

    作者:王乾蕾;汤勇波;朱炳阳;廖端芳 刊期: 2004- 03

  • 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探讨脑梗死面积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6h以内)于入院即时、入院后第1、3、7和14天分别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根据入院后第3天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扫描结果,将脑梗死分成大、中、小三种类型梗死面积,比较三种类型梗死面积各时相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发现,三种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的程度在入院即时、病后第1~7天有显著性差异(P......

    作者:马可夫;褚晓凡;付学军;张爱芬 刊期: 2004- 03

  •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血栓

    动脉血栓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慢性损害发展的急性并发症,可导致心脏病和中风的发作,已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死亡常见的原因.同纤维蛋白一样,血小板是阻塞性动脉血栓的主要成分,但是血小板又参与As的形成和进展.因此,血小板在As血栓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能明确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抗血栓治疗能力,甚至可能阻止As的发展.......

    作者:何继强;秦彦文 刊期: 2004- 03

  • 高胆固醇血症和炎症共同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研究日益集中到动脉壁和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血胆固醇过多时血管的反应,As其他潜在因素的作用,动脉壁固有细胞和侵入的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炎症进程中)相互作用等.......

    作者:陈立伟;蔺洁 刊期: 2004- 03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