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新型毒品伪装术:药片背后的致命陷阱
时间:2025-08-07 10:24:56
近年来,随着毒品犯罪手段的隐蔽化,一些不法分子将新型毒品伪装成"聪明药"“减肥药”"安眠药"在社交平台兜售。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非法交易,实则是触犯刑法的贩毒行为。本文将揭开这类犯罪的面纱,帮助公众识别陷阱,远离毒品危害。
一、药片外衣下的毒品真相
2023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所谓"提神醒脑片"实际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号称"无副作用减肥药"的检测出芬太尼类似物。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会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轻则导致失眠焦虑,重则引发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就像给身体安装定时炸弹,表面短暂的"功效"背后是永久性的健康透支。
二、法律红线:你以为的"小生意"实为重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需追究刑事责任。某大学生帮网友"代购"国外处方药,因其中含有管制成分,最终以贩毒罪被判刑七年。这就像替人保管装有违禁品的行李箱,即便不知情也需承担法律责任。
三、新型毒品的三大伪装术
1.网络暗语交易:用"奶茶"“邮票”"电子烟油"等代称在微信群传播
2.改变形态:将毒品压制成药片状或混入食品包装
3.虚假宣传:打着"草本提取""海外代购"旗号规避监管
这些手段如同变色龙适应环境,但改变不了其毒害本质。某省禁毒办检测发现,32%的所谓"网红提神产品"含有违禁成分。
四、识毒防毒的五把安全锁
1.正规渠道购药:认准国药准字批号与药店执业药师
2.警惕异常效果:宣称"立即见效""无依赖"的产品需谨慎
3.拒绝网络代购:跨境药品可能含有我国管制成分
4.查看产品检测:正规药品可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
5.及时举报线索:发现可疑情况拨打110或当地禁毒办电话
五、真实案例的沉重警示
杭州某白领长期服用"进口抗焦虑药"导致精神分裂;广州中学生误食含合成大麻素的"糖果"出现心脏骤停。这些悲剧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据国家禁毒办统计,2022年医疗系统收治的"药物滥用"案例中,68%与伪装毒品有关。
毒品与药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其不可控的危害性。就像火种可以取暖也能引发山火,任何脱离医疗监管的精神活性物质都是对生命的漠视。当我们面对诱惑时,请记住:没有所谓的"安全毒品",只有百分百的危险骗局。守护健康人生,从认清每一片"药"的真实身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