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作为汉语世界中唯一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专业期刊,主要报道生物医学中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如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其它动脉硬化症等)和血管生物的学术研究论文、诊治经验和典型病例等。其办刊宗旨是:通过报道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疗法、新药物;介绍防治的新经验和新知识;既引导和弘扬我国的学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将我国动脉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推向世界和未来,将国外的创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经验介绍给国内同仁,不断提高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普及防治知识,宣传科学饮食和合理营养,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动脉硬化性疾病,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主要读者对象是:中高等医药卫生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老年人。                

医务人员健康科普新规解读:报备流程详解与合规技巧

时间:2025-05-23 17:24:02

最近不少医务人员朋友都在问:“现在做健康科普是不是得先打报告了?” 没错,新规确实要求医务人员开展科普前必须完成报备流程,就像咱们去医院得先挂号一样,现在发科普也得“取号排队”了。这事儿乍听挺麻烦,但仔细琢磨其实藏着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既要把住质量关,又不想浇灭大家做科普的热情。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拆解这套新玩法。

一、报备不是添堵,而是给科普上“保险”

以前有些同行随手发条抖音讲药品功效,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内容有漏洞。现在要求通过医疗机构指定渠道提交科普内容和资质证明,相当于给科普内容加了个“质检员”。就像厨师做菜得备好健康证,咱们医务人员输出专业知识,也得亮出执业证书和内容底稿。具体操作也不复杂:登录单位内网找到“科普报备”入口,上传讲稿或视频脚本时,记得把相关文献证据打包成附件——这就像交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能让你的科普更有说服力。

二、三类人要特别注意红线

1.临床医生最容易踩的坑是“跨界科普”,比如心内科大夫讲骨科康复技巧,即便有医师证也可能被认定超范围执业。

2.护士群体要留意患者案例使用规范,哪怕打码处理,未经患者同意的治疗前后对比图都可能引发纠纷。

3.医院宣传科的同志更得小心,把专家科普发言整理成文章时,少用“绝对有效”“根治”这类词——这些词在广告法里可是高危词汇,换成“临床观察显示”就稳妥多了。

三、违规代价比想象中严重

有个真实案例:某三甲医院医生未报备就直播演示急救操作,因为动作细节不规范被同行举报,最后不仅直播下架,还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医疗规范培训。更严重的可能面临“三连击”:

行政处罚(比如暂扣执业证)

单位内部通报(影响职称评定)

要是引发医疗纠纷,还可能吃官司

这就好比自己开处方不写病历,出了问题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四、聪明人都在用的合规技巧

1.批量报备:像申请科研课题一样,年初就提交全年科普计划,通过后每次只需报备微调内容。

2.组团出击:联合营养科、康复科同事做系列科普,用团队资质降低个人风险。

3.借船出海:和正规媒体合作,他们负责内容审核,你专注专业输出——就像药店坐堂医师,平台已经帮你筛过一遍顾客需求。

说到底,这套规则不是给科普戴枷锁,而是提醒咱们:医务工作者说话自带权威光环,可能比网红大V影响更深远。就像手术前要清点器械,发布前的报备流程,其实是给公众健康多上一道安全栓。下次想分享专业知识时,不妨把报备当作和患者签知情同意书——多这道程序,对双方都是保护。